2025年,“共信中华”国家级信用修复与财政执行平台全面提速,深入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推进共同富裕的决策部署,积极推进服务模式创新,推动信用修复工作迈入制度化、常态化运行新阶段,为构建高质量诚信社会夯实制度根基。
打通堵点,实现信用修复一网通办
共信中华依托“信用中国”的国家级信用数据资源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财政资金保障,结合腾讯、支付宝的技术能力,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、多部门联动、跨区域协同的现代信用治理网络。广大群众可通过“信用中国”网站及共信中华线上服务端口便捷提交修复申请,实时查询进度、接收审批反馈,实现修复全过程公开透明、可视可感。
为解决群众异地修复难、跨省流程杂等现实问题,共信中华打通全国信用信息链路,推进统一标准下的信用修复事项“一网通办”,推动实现信用修复“只进一扇门、最多跑一次”。同时,围绕不同人群差异化信用状况与政策需求,共信中华构建多维信用画像,提供个性化修复路径,实现“信用识别—政策匹配—财政扶持”闭环式精准服务。
财政托底,保障资金精准可控
财政资源管理方面,共信中华全面引入财政资金托管机制,构建了集智能发放、风险预警、全程审计为一体的闭环控制体系,确保补贴资金精准发放、阳光运行、公平可查。补贴资金严格对接信用修复结果与政策认定标准,推动财政扶持真正落实到“该扶的群体、可扶的路径、有效的用途”上。
此外,共信中华持续推动信用文化普及和公共认知提升。通过组织信用修复培训、开展信用知识宣传、推动“信用修复进社区”等实践活动,激发社会主体主动修复、自我完善的内生动力,为建设“信用有温度、治理有弹性、制度有力量”的新型社会信用格局奠定良好基础。
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,共信中华在服务机制创新中的实践经验,为全国信用修复工作树立了标杆。下一步,将在国家顶层政策引导下,不断完善规则体系,优化服务架构,扩展财政功能应用场景,推动信用修复工作进一步覆盖多类型人群和更广泛区域。
未来,共信中华将继续依托技术升级与政策协同,构建制度成熟、运行规范、智能高效的信用修复生态体系,切实保障广大群众公平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信用权利。通过信任重建与财政托底双向发力,为实现全民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目标注入坚实支撑。
- 上一篇:多地加快推进“共信中华”财政补贴落地
- 下一篇: